当光伏装机增速放缓遇上电价市场化改革,当极端气候频发挑战设备可靠性,新能源行业正站在“增量”与“增质”的双重十字路口。在第五届(2025)沙漠生态光伏电站建设论坛上,天合光能中国区产品市场负责人鲁晓晟以《市场化及场景化下的光储产品新机遇》为题,为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建设描绘了一幅技术赋能、生态共赢的壮阔蓝图。
电力市场化:从 “靠天吃饭” 到 “精准掘金”
“2024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 277.57GW,同比增长 28.3%,但增速现已放缓;据媒体统计,2025 年预计装机量 237GW,环比下降 8%。” 鲁晓晟以一组数据拉开行业格局的序幕,指出在装机规模增速趋缓的背景下,“度电成本优化” 与 “收益最大化” 已成为光伏项目的核心命题。
随着2025年 136 号文的落地,光伏电量全部进入市场交易的时代不再遥远,“发电高峰撞上电价低谷” 的矛盾愈发凸显——全国 19 个省份在中午时段实施谷段电价,部分地区下浮幅度达 90%,传统 “靠天吃饭” 的发电模式难以为继。
天合光能的破局之道是 “向时间要效益”:通过提升组件低辐照性能与双面率,让光伏系统在早晚高电价时段多发绿电;搭配 “组件 + 跟踪支架” 解决方案,利用 SuperTrack 智能算法,实现沙戈荒等场景发电增益 15% 以上,精准捕捉电价曲线中的 “价值高峰”。
技术迭代:TOPCon 引领 N 型时代,场景化需求催生 “定制化创新”
在技术趋势篇,鲁晓晟强调,行业已从 P 型时代全面转入 N 型赛道,2023 年 TOPCon 技术市占率飙升,预计 2028 年将达 73%,成为绝对主流。天合光能 i-TOPCon Ultra 系列高效组件,不仅功率跃升高达40W,更通过优化双面率与低辐照性能,让电站在多云、早晚弱光环境下持续高效发电。
面对极端气候、沿海滩涂、分布式小倾角等复杂场景,天合光能提出 “场景定义产品” 理念:
极端气候场景 :天合极端气候解决方案可抵御 75mm 冰雹、±8000Pa 风压、2.2 米积雪的 “抗灾型” 组件,为西北、东北等极端气候频发地区筑牢资产安全防线;
分布式场景 :防积灰型材设计解决小倾角安装的脏污难题,降雨后组件表面自清洁,年发电量提升 5%-10%;
海上光伏场景 :推出“??榛杓啤?/strong>方案,适配近海桩式、远海半潜式等不同海域环境,助力蓝色能源开发。
储能协同:从 “政策驱动” 到 “需求驱动”,构建光储价值共同体
随着储能从 “配套角色” 升级为 “市场主角”,天合光能同步布局场景化储能解决方案:针对电网频率调节、电力套利、容量市场等多元需求,推出毫秒级响应的 PCS 快速功率转换系统,以及适应高湿度、强沙尘、高海拔的全气候储能柜体,实现 “光储协同” 效益最大化。
“当光伏遇上储能,不是简单的‘1+1’,而是通过 AI 算法优化充放电策略,让每一度电在最合适的时间创造最大价值。” 鲁晓晟表示,天合储能已实现电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,从设备监控到故障诊断,配合天合智慧云平台生成充放电策略与营销方案,制导精准电力交易。
针对论坛聚焦的 “沙戈荒大基地” 建设,鲁晓晟还分享了针对沙戈荒的安装、清扫产品解决方案,搭配组件安装与清扫机器人,实现 “无人化运维”,让偏远荒漠电站也能高效运转。这些技术不仅提升发电效率,更通过 “光伏治沙 + 生态修复”,助力沙漠变绿洲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。
从市场化交易到场景化深耕,天合始终相信,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的突破,更在于对真实需求的回应。面对新能源行业的深度变革,天合光能将继续致力于成为全球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领导者,用创新技术破解新能源电力全链条难题,让每一束阳光、每一度绿电,都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澎湃力量。
从漠河极寒到大漠风沙,从海上风电到零碳园区,积累的不仅是天合光能的技术底气,更是中国光伏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价值深挖”的时代转向。在电力市场化的浪潮中,唯有与场景深度绑定、与需求同频共振的企业,才能在变革中勇立潮头,照亮新能源的广阔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