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国家发改委136号文的全面实施,新能源电站价值评估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。新政策要求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电量全量进入电力市场,电价完全由交易形成。这一变革打破了过往“保量保价”的稳定预期,将电站收益拆解为“机制电价保障+市场化交易”双轨模式。其中,存量项目通过差价结算机制锁定基础收益(机制电价≈当地煤电基准价),而增量项目需通过竞价获取更低机制电价,且保障比例逐年降低。这种模式下,电站收益的核心变量从“发电量”转向“电价实现能力”,午间光伏出力高峰恰逢现货价格低谷的“鸭子曲线”现象,进一步放大了收益波动风险。近日,天合光能数字能源中心AI电力交易经理陈婧怡参加马哥能源频道闭门直播课,深入解读这一重大政策及其背景,揭示了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。
面对市场化带来的不确定性,虚拟电厂成为破局关键。它通过聚合分布式光伏、储能、可调负荷等资源,实现四大核心价值:一是规模效应提升议价权,将分散电站整合为统一主体参与电力现货、绿电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;二是智能决策优化收益,依托气象预测、电价分析和交易策略模型,动态调整中长期合约与现货申报比例,例如通过储能转移光伏午间电量至高价时段套利;三是风险对冲能力,在山东等现货试点省份,虚拟电厂已实现聚合电站度电增收0.03-0.06元,并通过绿证交易额外获取环境权益收益。四是构建电网灵活的稳定性,帮助电网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,维持频率和电压的稳定,提升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,聚沙成塔成为智能调度和灵活资源的基石。
天合光能依托“电碳一体”能力链,为电站投资者提供全周期解决方案。在资源评估阶段,通过300+地市节点电价历史数据分析,辅助选址决策;在投后运营阶段,其虚拟电厂平台已接入超40MW分布式资源,具备负荷预测与实时竞价能力,在江苏、安徽等省验证了市场化度电增收路径。同时,天合提供绿电绿证交易代理服务,2024年累计交易量达100万张,帮助电站在环境权益市场获取溢价。对于增量项目,天合更提供从机制电价竞标策略到储能配置优化的全流程服务,将政策挑战转化为收益增长机遇。
当前,新能源投资已进入“精细化运营时代”,电站价值取决于资源禀赋、节点位置与运营能力的综合作用。天合光能正通过虚拟电厂技术构建“预测-交易-调度”闭环,助力投资者在136号文新规下守住收益底线、拓展增量空间,实现从“发电资产”到“电力商品”的价值跃迁。